维护国家木材安全推进人工用材林向国家储备林高质量发展转型改革开放40年,我国人工用材林事业书写了恢宏诗篇,取得了丰硕成果,实现了从速丰林向国家储备林、从一般树种用材生产向大径级和珍稀树种用材储备、从主要利用国际贷款向创新利用国家开发性和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历史性跨越。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世行中心(速丰办)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落实全国林业和草原工作会议部署,把国家储备林建设作为中心工作战略重点,以制度建设为根本,以基地建设、项目推进为抓手,融合国际国内贷款项目资金、经验和方法,构建现代化管理体系,促进我国人工用材林加快向国家储备林高质量发展转型。
湖南省攸县黄丰桥林场杉木大径材改培楠木红豆杉国家储备林缓解木材短期紧缺速生丰产用材林担当主角《“好啊,速生丰产林!”》。1983年3月13日的《人民日报》报道“临沂地区林业建设见闻”用的就是这个大标题。20世纪70年代,山东省临沂地区缺林少木,木材年缺口40万立方米,很多农民生活贫困。
临沂地区探索营造以杨树为主的速生丰产林,农民在荒沙滩上“像种庄稼一样种树”,选用良种,合理密植,及时浇水,适时施肥,树木生长“一年等于二十年”,林木生长量提高了几倍十几倍,利用年限缩短到几年或十几年。原本缺林少绿的农区,成了出产商品材的“小林区”。如今的临沂市,木业是三大产值过千亿产业之一。
临沂市成为“中国板材之都”,全市人造板产值占全国人造板总产值的20%以上,出口量占全国的40%。中华大地,从南到北,像临沂这样的人工林产业发展案例数不胜数。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就作出《关于发动群众开展造林、育林、护林工作的指示》,要求“在水土条件较好林木生长迅速的地区,大力培育用材林”。从1970年起,我国把大力营造速生丰产林,作为缓解木材供需矛盾的基本途径。
到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引进世界银行贷款项目,速丰林建设走向高标准集约人工林培育经营新阶段。2002年,党中央、国务院在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中,布局实施了经济效益优先的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累计培育松杉桉杨竹等速丰林基地1.6亿亩。我国自力更生发展速生丰产的人工用材林,不仅从生态、土壤、景观层面深刻改变了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风沙、盐碱、水旱多发的历史状况,还深刻地改变了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生活环境和精神面貌,为区域发展提供了结构调整、产业支撑、就业增收的战略机遇,开辟了平原林区美好生活的新境界。
中国林科院热林中心珍稀树种灰木莲大径级材培育世行贷款项目:林业改革开放的创新示范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面临经济基础薄弱、国内资金匮乏、技术知识落后等问题。如何创造条件发展林业,从根本上改变中华民族的生存环境?1980年4月,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会见时任世界银行行长麦克纳马拉后,党中央作出重大决策,引进世行贷款建设高标准集约人工林。1985年,我国正式实施世行“林业发展项目”,拉开了我国林业利用世行贷款的序幕。
1990年,当时世行在全球资助最大的林业投资“国家造林项目”落户中国,开创了我国林业大规模利用世行贷款的先河。该项目年均投入超过5亿元,与同期国内年营林基本建设投资相当,有效地弥补了国内林业建设资金的不足。该项目被世行评定为最高评价等级,并作为典范在发展中国家推广。
2009年,世行行长罗伯特佐利克参观了安徽省国家造林项目林,给予高度评价。35年来,我国林业与世行开展了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项目合作。截至2019年底,已成功申请和实施12个林业世行贷款项目,总投资188亿元,其中世行贷款14.88亿美元、配套资金82.62亿元,为这些项目还争取到全球环境基金赠款3900多万美元。
项目建设涉及21个省(区、市)600多个县,其中贫困县占1/3以上,营造了高标准用材林、经济林、多功能林,修复现有人工林,总计500多万公顷。2019年12月得到批准的世行和欧投行联合融资“长江经济带珍稀树种保护与发展项目”,拟在2020-2023年新造、改培珍稀树种混交林23.7万公顷。世行贷款项目是我国林业改革开放的前沿和窗口,极大地改善了项目区生态环境,引领林业创新示范,增加木材储备,促进群众增收脱贫,成效显著,意义重大。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的项目管理理念和经验,我国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工林项目管理模式、成功经验和做法,为新时代林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广西国有高峰林场国家储备林改培及林下种植草珊瑚现场拓展国际合作:亚欧金融贷款增强新动能进入新世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全面加强和深化包括亚洲开发银行和欧洲投资银行在内的国际金融组织林业合作,服务林业现代化建设。自2006年起,我国林业利用亚洲开发银行贷款,相继启动实施了“豫西农业综合开发林果业项目”“黑龙江省三江平原湿地保护项目”“江西省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项目”和“西北三省(区)林业生态发展项目”。累计利用亚洲开发银行贷款1.62亿美元,赠款约2000万美元。2009年,我国首度与欧洲投资银行开展林业项目合作。
利用欧洲投资银行贷款5000万欧元,先后启动实施了“江西生物质能源林示范项目”和“内蒙古碳汇林示范项目”。2011年9月,国务院批准利用欧洲投资银行中国林业专项框架贷款规划,贷款金额2.5亿欧元,用于国家林业局打捆以及辽宁、湖南、河南等7省5个项目。目前,我国林业共落实欧洲投资银行贷款6.35亿欧元,涉及山西、内蒙古、辽宁、河南等15个省(区、市),涵盖生物质能源林、生态治理、珍稀优质用材林、碳汇造林、防护林建设等领域。
其中“十二五”时期,我国林业共利用欧洲投资银行贷款4.3亿美元,占同期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的50%,直接带动社会投资近33亿元人民币,实现项目总投资66亿元人民币。欧洲投资银行贷款项目实行按需求全口径投资,项目林业生态建设投资标准显著高于国内面上造林,造林成效相当突出。项目实施累计新增森林面积30万公顷,每年增加固碳量550万吨,折抵200万吨标煤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当量,有效提升了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项目还首次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实行电子地图和林班数据库信息化管理;引入森林认证,提升全链条产业链可持续经营管理水平。
亚洲开发银行和欧洲投资银行林业项目覆盖了近150个县(市、区),其中近1/3是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借助欧洲投资银行项目,培育壮大了一批木本油料、用材林、中药材、林下经济等特色优势林业产业。农民群众把欧洲投资银行项目称为“民心项目”,把项目林比喻为“希望林”“致富树”,增强了群众自主发展能力。
江西省吉安市白鹭湖林场杉木林下改培楠木储备林林业血防工程:抑螺防病的“健康工程”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传染病。历史上曾夺命无数,流行区村落破败,田地荒芜,一片凄惨景象。党中央高度重视血吸虫病防治工作。
林业血防是血吸虫病综合防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业血防通过建立抑螺防病林复合生态系统,从根本上降低血吸虫感染率,实现生物、生态抑螺。
通过工程措施将钉螺孳生区域改造成为适宜速生丰产的用材林、经济林以及适合农作物生长的良田,为疫区群众开辟新的增收致富途径。2006年起,我国林业血防转入工程建设阶段,工程实施10多年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不断强化林业血防工程标准化、制度化建设,颁布实施了《林业血防工程建设导则》《抑螺防病林营造技术规程》《林业血防抑螺成效提升改造技术规程(试行)》等行业标准。
中央、地方累计投资林业血防工程41.09亿元,在长江流域的江苏、安徽、江西等重疫区,累计营建血防林54.29万公顷,建立试验示范区8个、长期固定监测样地47个。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绿化率快速增长,疫区生态和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促使工程区钉螺密度下降89.8%、人畜感染率下降51%,抑螺效果持续高效,疫情防控成效显著,避免了化学药剂灭螺造成的污染,在保护长江流域生态安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林业血防工程建设有力地推动了疫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大规模的抑螺防病林建设,增加林木蓄积量约2300万立方米,为社会生产提供了大量的木材、粮油等资源,带动了木材加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疫区群众的增产增收和地方经济的不断发展。
疫区群众将林业血防工程称之为抑螺防病的“健康工程”、增绿防灾的“生态工程”、增收兴业的“致富工程”。金融机制创新:推动国家储备林高质量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构建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的木材安全体系迫在眉睫。党中央、国务院对木材安全问题高度重视。
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提出了加强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建立国家用材林储备制度、加强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的要求。特别是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建立国家用材林储备制度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明确建立国家储备林制度和储备林建设到2020年的阶段目标。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相继出台了《国家储备林制度方案》《国家储备林建设规划(2018-2035年)》,大力推进国家储备林制度建设、金融创新和项目落地。特别是在发挥财政金融政策合力,促进金融创新,利用国家开发性、农业政策性金融贷款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国家储备林贷款授信3000亿元,14个省(区、市)储备林贷款项目放款360亿元,建设国家储备林7000多万亩。
2019年,共完成国家储备林建设任务1000余万亩,其中利用金融贷款建设国家储备林近600万亩。广西国家储备林贷款项目创新“一张图”动态监管2016-2017年,广西启动一期、二期国家储备林项目,共获国开行贷款授信300亿元。目前,广西利用政策性与开发性银行贷款接近72亿元建设国家储备林,是财政资金投入的15倍多,比6年财政资金投入总和还多,累计完成建设任务50多万公顷。
广西积极引进现代化管理手段,打造国家储备林项目综合管理平台,实现国家储备林项目资金、抵押物、项目申报审批、储备林“一张图”等动态监管。同时,吸引社会金融资本竞相投入,共获得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国家储备林建设授信800余亿元。福建省顺昌县国有林场杉木林下改培楠木国家储备林南平国家储备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项目试点“森林生态银行”2017年,福建省南平市国家储备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项目正式启动,项目涉及全市10个县(市、区)及14个省属市管国有林场。
建设内容包括商品林赎买、集约人工林栽培、现有林改培。项目总投资215亿元,其中申请国家开发银行贷款170亿元。在南平市国家储备林精准提升工程PPP项目中,顺昌县获得国开行授信9.12亿元。
引进国家开发银行绿色金融,顺昌县创新“森林生态银行”,促进集约人工林栽培、现有林改培、商品林赎买和一批产业示范项目顺利实施,让林农“点绿成金”。“森林生态银行”打通了林农与金融间的“最后一公里”,“森林生态银行”对老弱病残等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林地林木资源提供托管经营业务,贫困户不需要投入任何资金,便可以每月固定获得部分预期收益。托管期满主伐后,扣除前期分红和经营管护成本,托管贫困户还可以按比例获得分红。
截至2019年5月,“森林生态银行”存入林木林地面积8.1万亩,办理林权抵押贷款248笔2.03亿元。山未动,林没砍,林农就把手上的“青山”变成了钞票。“森林生态银行”为顺昌县森林高质量经营提供了空间和舞台。目前,顺昌县正通过改培大径材、改培针阔混交林,培育珍稀珍贵经济效益高的乡土树种,以及发展林下种植等方式,提高林地综合效益。
顺昌县国有林场岚下分场通过择伐保留优势杉木培育大径材,实施林下套种乡土珍贵阔叶树种经营模式,预算单位面积经济收益可达每亩16.7万元,是传统经营方法的4倍多。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中央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发展速生丰产林,打下了资源培育、生态改善、产业发展、兴林富民的物质基础。新时代,在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党中央作出建立国家储备林制度的重大部署,国家储备林建设将继续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实施,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优质用材需求,为建设生态文明的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
本文来源:亚美体育app-www.bm0514.com
Copyright © 2008-2024 www.bm0514.com. 亚美体育app科技 版权所有 备案号:ICP备15455231号-8